本帖最后由 约会专家 于 2014-11-10 10:14 编辑
妈妈与爸爸其实也会转变,对于儿子或女儿,父母还是觉得他们很可爱,但是这种“可爱”已经与小学低年级时期看待子女的“卡哇伊”相异。也就是说,此时与面对小婴儿、小狗时感到的“卡哇伊”怜爱感已截然不同。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毕竟已经开始会顶嘴,有些事情甚至会刻意避开父妈妈。
在这些青春期症状中,如果孩子开始逃学,做妈妈的当然会感到烦恼,有些无法获得外界帮助的妈妈,甚至会感到自己已经走投无路,为了处理逃学的孩子而搞得自己焦头烂额。另外有些个案中,母子间会出现“只有我能够理解这孩子”、“只有妈妈能了解我”的互相依赖状态,而且很明显的多发生于男孩子身上。
这里必须注意的,是爸爸这个角色的缺席。消失的爸爸,让妈妈与小孩被封闭在宛如胶囊般的情境中。
当孩子进入高中,甚至升上大学后,这种状况会更加严重。
因为爸爸长期缺席、不提供支持,导致妈妈彻底将爸爸排拒于亲子关系之外,但排除爸爸所带来的结果,往往是让逃学变得长期化、泥淖化,整个陷入困境。做妈妈的会越来越把自己逼入“我身为有责任的妈妈,为了这个孩子得更加努力”的想象循环里,当事情进入这种状态时,任谁都无法搭救。逃学这件事情逐渐演变至事态严重,最终走到无法依赖家庭亲情关系,不能让事情在家中收尾解决。
在走到这步田地之前,难道就没有任何可能的解决方法吗?我在这里提示一点。当我刚开设学习班时,一些家中有逃学孩子的妈妈前来谘商,趁此机会我也请心理医师们共同来商讨。其中一位开创儿童精神医疗的医师,也是设立“罗汉柏学园”(日本三重县)的已故的稻垣卓医生,记得他当时曾如此说道。
“如果有轻度的逃学状况,得请夫妻一同来校谘商。如果能办得到,就没问题。”
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逃学这类的问题,关键问题其实是亲子间的状态,肇因于家庭机能无法完全启动,所以夫妻无法通力合作解决这种状况,特别是在妈妈无法获得有效支持的时候,问题最严重。
虽然知道得帮小孩做些什么,虽然知道孩子非得去上学不可,但更重要的其实是夫妻间要目标一致,如此才能让妈妈们安心,妈妈能够安心,孩子们自然会开始回学校上课。所以,为了让妈妈安心,就有必要“请夫妻一同来校谘商”。
这件事说来简单,做来却相当困难。很多妈妈都会说“我想(我老公)绝对不会来”。这时候总得强迫妈妈“无论如何,请一定要把老公带来”“就算是用骗的,也一定要夫妻一同出席”,想方设法让这些夫妻们联袂前来。如此一来,经过两、三回之后,整个家庭的风向就会有所改变。
实际上,确切执行夫妻一同前来谘商之后,有些案例便会回报说“最近,孩子已经逐渐想要回学校上课了”。
当夫妻间、亲子间关系不顺利时,第三方的介入,往往会产生有效的扭转。在自己困扰、烦恼的时候,能够多依赖他人一些,其实是件好事。
24页中介绍到的国中二年级男生的妈妈,也是如此。虽然我们对她说“请夫妻一起来校谘商”,她仍回答“不管我说什么,他(老公)根本就听不进去”。这种胶着的夫妻关系,根本上就陷入了无法相互支持的状态。当时不知劝说了几次,好不容易才将夫妻双方都请了过来。
刚开始夫妻俩对彼此态度都很冷淡,商谈中我逐渐理解到这对夫妻缺乏了一般家庭的日常对话。因为谘商,加入我这个担任中介、协助对话的角色,两人的关系渐渐有了起色。
“妈妈是这样想的对吧”、“如果让爸爸一起处理,爸爸会很愿意一起协助,对吧”我只不过是在对谈间加入这样简单的辅助。
“老公你觉得如何?”、“唉呀,其实我也是很想帮忙的”,就这样,两个人之间逐渐出现比较像样的对话,过往被完全切断的两人关系,也慢慢架起了对谈的桥梁。
最终,这对夫妻变得能够互相信赖、彼此协助。一段时间过后,这位爸爸更担任起联络窗口的角色,带孩子来我的补习班上课也变成了老公的工作。下班之后他也会特意绕过来,报告他们的家庭近况,担任传话连络的任务,向我说明“我老婆交代我,一定要这样转告老师”。
之后,这个孩子在我班上也开始担任扫除或者帮忙影印的工作。只要给对方适当的角色,让对方担负一些工作、一些责任,人就会改变。这孩子毕业后也会较顺利找到工作,经过我们许许多多的努力后,终于让这个家庭与孩子能够重新建立关系、重新站起,对我们而言,这算是相当成功的一个案例。
当然不是每个案例都能有如此美好的结果。也有些家庭是不管我们怎么说破了嘴,夫妻就是不愿一同出席,最后整个家族不知消失到何处去的悲惨例子。
这些案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,莫过于说“老公都不听我说话”的妈妈们。实际上这句台词,几乎大部分家庭的妈妈都会抱怨。我对这个问题都一直有所意识,为什么不听老婆说话?其实只要倾听对方,许多问题就都能迎刃而解!时至今日,我仍然不断地思索这个问题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