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约会专家 于 2014-11-10 10:13 编辑
“小学二年级的儿子老是问我,“为什么一定要读书?”“为什么非得写作业不可?”。即使跟他说明“好好读书,长大之后才能够帮助到很多人,当这些人跟你说“谢谢”时,会发生很多好事喔”或者“老师是为了你好才出作业,所以一定要把作业做好”,但孩子总是无法接受,依旧不断地问着我这些问题。请问当孩子这么问时,我该如何回答才好呢”?
“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个性急躁又易怒,只要稍微不合他的意思,就立刻闹别扭。回家功课也从来不仔细读完就急着立刻作答,敷衍了事,自己不思考便直接问我“这是加法?”,而且很快就会放弃,甚至直接问我解答等等。我一直没有严格要求他应该如何读书,而是督促他要思考如何自己面对学习这件事,没想到,这样反而招致他的反感,开始对我说的话充耳不闻。我实在非常担心,年纪还这么小的他就表现出这样的叛逆态度,将来长大后该怎么教导他?我应该如何是好?”
“有没有方法可以不需要一直叮嘱“快去念书”就能让孩子自动自发持续学习?我希望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可以主动规划读书与游戏的时间,努力订好学习计划并照表实行。虽然对女儿说的话她都会听,但她个性却一丝不苟,说直白一些其实是不知变通。有没有能够养成她随机应变,机灵变通的方法呢?”
“长子考上私立中学半年后,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考上学校便放松下来,学业成绩一落千丈。老公看不过去,要求他“如果成绩进不了全班前十名的话,就不准参加足球社团”。甚至还威胁,如果连放弃足球社团还是没办法让成绩有所起色的话,就要他放弃目前就读的私立学校,将他转学到公立中学……。不过孩子才刚上国中一年级上学期,一味地追求好成绩,我实在无法苟同,但是和老公沟通自己的意见,他却完全听不进去。孩子自己也说“因为学费是老爸出的”,所以对老公的要求也莫可奈何。请问我该怎么做才好呢?”
说起有关妈妈们养育小孩所遇到的烦恼,从古至今,最担心的还是教育问题。不管身处哪一个时代,希望孩子们能好好读书,都是妈妈们不变的心愿。在“花丸学习会”中,也有许多妈妈们针对亲子教养的问题前来提问与谘商。
因为每个家庭状况不同,也有些需要更详细询问背景跟细节才能理解真正的状况,有些则无法一言以蔽之、简洁有力的回答,所以,我只能在这里尽可能地概括回答。
例如上述第一位妈妈的状况。看来本来孩子是有学习欲望的,但之后却变得不想读书。考虑各种可能性,理由一,或许就藏在妈妈每天对孩子讲的话里。“你有认真读书吗?”、“作业做好了没?”、“这题你怎么会不懂呢?”、“都说过多少次了?”等等,仔细回想,妈妈是否有说过类似的话呢?因为妈妈这样的说话方式,导致孩子变得不爱念书,这种例子也是有的。除此之外,面对孩子提出的类似“为什么一定要读书呢?”这种问题,其实只要单刀直入地回答“身为小孩,就是要努力玩耍,好好读书”就可以了。这种不是大谈道理就能让孩子们理解的问题,往往只要给他们一个简洁的回复,孩子们反而能单纯爽快地接受。
关于第二位妈妈的问题。这位孩子应该有个妹妹吧?很有可能他认为家人比较宠爱妹妹而让他觉得忌妒。当孩子努力思考一件事情却无论如何都想不通时,孩子自己也会感到恐惧。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便是累积他的成功经验。例如当他完成拼图或猜谜时,可以大力地称赞“妈妈和妹妹都不知道答案,哥哥真厉害!”藉此累积他透过仔细思考而获得成功的愉悦经验。此外,很多这类孩子都是小时候很会算数,因此心理上多少会想要“表现自己最得意的算术”。可是面对应用题时,这种求快的表现欲,反而不利于仔细阅读与思考题目。想要提升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方法不是没有,但与其由妈妈直接指导孩子解题,交给妈妈以外的第三者,会来得更有效果(参考60页)。
第三位妈妈的问题。要求孩子自己规划读书计划并照表操课,这实在是非常棒的目标。但这位妈妈是否也可能是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了呢?妈妈想要为孩子做点什么的心情我十分理解,不过既然孩子已经是国小五年级生了,这个年纪的孩子或许不要直接由双亲指导,而是交给类似补习班老师等,可信赖的第三人来处理才是最好的。一丝不苟?这不是很好的个性特质吗?请这位妈妈要对孩子保持信心。反而是不把这项特质当作优点来看的这位妈妈更令人担心。临机应变这种事情,是从青春期才开始慢慢建构的,因为朋友们或前辈指摘自己墨守成规的部分,
所以自己下定决心要改变,这才是真正的改变。这种状况下,如果由妈妈指出缺点,反而容易带来反效果,甚至造成恶性循环。只要看到孩子能临机应变处理事情的场合,出声称赞她“果然长大了”,那便足够了。
最后一位妈妈的问题,这或许是强迫孩子应考的典型问题。这种例子下,只要入学考一结束,孩子马上就会失去动力。而且,小孩也到达双亲叫不动的年纪,即便爸爸说“照我说的去做!”孩子也只会更加萎靡,甚至出现个性偏差、变坏的例子。内心的关怀、建议,不由双亲口中说出,而是由社团的指导老师或教练等,这些家庭成员以外的指导者来表达,效果才是最好的。
接下来令人在意的,便是父妈妈之间的相处关系。这个理由容后再述。
学业不振。这个说法,听起来好像是指有学习障碍的孩子、成绩不好的孩子……等等。不过这里所谓的学业不振,意指的状态又有些不同。此处指的是,虽然长辈确实教导了,但是却无法有效传达给孩子;孩子在家拼命读书了,但考试成绩总是无法提升。总结来说,是指成绩无法如预期提升的孩子们。
然而,究竟是谁认定“成绩无法提升”呢?通常这个角色都是妈妈扮演。孩子本身也是这么想的吗?或许是,但倒不如说是因为妈妈不断地强调这种说法,导致孩子不自觉地产生了这样的想法。当妈妈不断对孩子说“你实在很不擅长数学”,孩子也会自然而然认为“啊,我的数学真的好弱。”
所谓的学习成绩不佳,其实不过就是一种非常个人的主观意识,不见得孩子的成绩真的很差。说极端一些,考九十分的孩子,在以一百分为目标的妈妈眼中,反应出来的仍是学业状况不佳的模样。对于这种达不到自己预设目标而过度在意的妈妈,常常忍不住不断地对孩子说“还有十分才是满分啊!你就不能再考好一些吗?”
本来,学业不振这种想法,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来说,是不太可能出现的。因为,如果妈妈不再三跟孩子说教,一个仅仅小学三年级左右的孩子,不管拿到什么样的成绩单,其实自己都不会太在意。而且这个年纪的孩子对成绩的随兴,在我的想法中,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。
可是“家长”这种生物,就是一种会不断发掘不安的物种。即便我说明“孩子目前年纪还小,对成绩不需要太在意”,但家长们还是会对读书这件事情在意到不行。他们无法满足于我说明的:“在这个年纪,孩子还不太会念书是没问题的”。
目前这个世代的妈妈们,是从小开始就非常在意周围评价的一代,她们的弱点是看到数据化的东西就不得不进行比较。与别人比较,只要孩子的考试成绩或偏差值(日本对于学力的计算值,偏差值=[(个人成绩-平均成绩)/标准差] ×10+50)上出现了些微差异,立刻会对孩子说“你怎么只考了七十分呢?”即使我说“七十分也没什么不好呀”,这些妈妈还是无法打从心底被说服。而她们的孩子们肯定会察觉妈妈的想法,因为小孩对妈妈的想法其实非常敏感且在意的。
造成孩子们产生“我实在不是读书的料”这种想法的原因,很明显就是因为妈妈的意识,而理由就藏在妈妈说出的言语之间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