渐行渐远的夫妻情感
本帖最后由 约会专家 于 2014-11-10 10:15 编辑“我身为妈妈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,会用激烈的言词斥责刚上小学的女儿。看见孩子害怕的样子,才惊觉自己失控。孩子看着我这样的妈妈,长大之后大概也会变成跟我一样的女性,光想到这边内心就觉得万分不安。我身边没有可以商量的人,老公又常常忙于工作,每天回家都已届深夜,平常几乎没有任何交谈。放假日对他提起,也总是回我“你知不知道我很累”,根本不打算认真听我说话。”
不管你做了什么,或者情绪如何爆发,孩子们仍然会说“我最喜欢妈妈了”,请务必保有这点自信。不过,还是请注意自己的言词,身为妈妈,为自己找到一个内心可以心平气和的场域,是非常重要的。你有其它同为妈妈的朋友们吗?如果没有的话,是不是能结识几位呢?如果有可交心说话的妈妈朋友,情况就会出现改变。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位能安慰妈妈的人物,为了将爸爸调教成一个能理解妈妈的人,不妨带爸爸来上一次“爸爸学堂”。
“到学校看小学三年级的长子,跟班上同学比起来,他仿佛像是个幼儿园的学生。在教学参观日,只看到他一个人在座位上发呆,无法集中精神上课。担心他是否有身心障碍倾向,还特别带去给医师检查过。虽然负责的医师说“检查结果完全没有问题”,但身为家长,还是不太相信这仅仅是性格上的问题。长不大,幼儿性太强,个性别扭做事拖拖拉拉,行动笨手笨脚又迟钝。学校上课时不肯记诵汉字,直说不想学不想学,为此几乎天天都得上演亲子吵架的戏码。与朋友的关系方面,在学校好像还能跟大家玩在一起,但回家之后几乎都没有与朋友外出玩耍过,也没有同学来约他出去玩。之前还发生过他说跟朋友有约,结果只是他自认跟同学约好了,实际上到公园时根本没人前来赴约,只好又默默一个人回家的状况。每天只要一讲起这孩子,就感到倦怠不已,请问我应该如何教养这个小孩?”
从交友关系来看,这孩子确实比较棘手。但关于学习方面,不管他或哭泣或吼闹,还是要强迫他好好学习汉字,这是最低限度的要求,学会汉字是重要的基础。为了让他不要在上课时变成旁观的“客人”,或许采取个别教导会比较合适。虽然身为妈妈,也不要把所有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,尽可能向周围的人们拜托、讨教看看,例如学校的老师们、像我们这样的学习班、孩子的爸爸等。我很希望得知孩子的爸爸如何协助处理这种状况,他有支持你吗?缺乏这方面的信息,我也无法更进一步提供分析与协助。
在各种改正逃学少年的案例中,我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爸爸角色的重要性。
当孩子不去学校时,爸爸们一般都采取什么样的行动?
例如,读小学的孩子,这两天都不去上学,妈妈对爸爸说:“你也该说说孩子几句”。
大部分的爸爸,都不会把这种事情看得太严重。“没什么大不了的啦,小孩偶尔会想逃学嘛”、“过一阵子他想去上学的时候就会去了”、“这种小事,不要那样慌慌张张的”、“说几句什么?对孩子也有一些不太方便讲的事情啦”……。爸爸们大多会摆出事态一点都不严重的样子。
或许爸爸们想起自己还在学校的时代,某些遇到霸凌的状况,放着不管,大部分的事情过一阵子自然就会解决了。基本上这样的处理方式,并没有太大的错误。确实,不要表现得太过慌张,那样反而会将事态搞得更严重,爸爸的想法的确是好的策略。只是,如果爸爸就这么直接地告诉妈妈,演变到最后,恐怕妈妈大概会问“老公,孩子逃学不要紧,你是认真这么想的吗?”
另一方面,爸爸也不至于把整件事都当作别人家的事情,内心可能也在打算,在事态变得更麻烦之前,还是赶紧解决比较好。妈妈对老公这种心情应该是相当敏感的。
但这里爸爸所谓的“解决”,就只是单纯能让孩子赶紧去上学就好。当妈妈说“你也该说孩子几句”时,爸爸的认知是,妈妈是来商量如何让孩子返回学校去上学的。
真的是如此吗?妈妈们所求的真的是这件事吗?
妈妈知道自己的孩子正在受苦,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,内心煎熬、担心的不得了,可是又没有人可以商量,因此精神状态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况。
实际上妈妈所冀求的,只是期待爸爸“能够理解我内心的担忧与不安”而已。只要妈妈能够放心,孩子自然就会愿意回到学校去。这样的案例屡屡可见,总之,先让妈妈安心,这个解答更是再明显不过的了。
也有可能是表达方式的问题,有些爸爸会直接说“既然如此,就直接把小孩带去学校不就得了”。小孩不去上学让人烦恼的话,不管孩子愿不愿意,强迫带他去上课就解决了。对于爸爸这种不近情理的想法,妈妈们又是如何理解的?大致上,妈妈会把爸爸这样的说法解释成“这个男人,根本不想理解我的不安”。既然妈妈如此认知爸爸所表达的讯息,自然就不会听从爸爸的解决方法。“总之那个人讲的都是错的。现在也只有靠我一个人独自努力了”。事情最后不是都演变成如此吗?
只想把问题赶紧解决的爸爸,以及无法获得老公理解的妈妈。今天的社会上,这种认知上的误差仍在持续扩大中。
当孩子逃学超过一周、两周,即便之前不觉事态严重的爸爸,也无法继续保持之前老神在在,默不担心的状态了。
爸爸希望孩子能去上学的心情并没有改变,不过此时爸爸会开始更热心地寻找解决方法。如果别人遇到这种状况,会如何处理?爸爸们开始在网络上搜寻,或者从书籍中找答案。可是这些解决信息,毋宁反让妈妈更加感到困扰与痛苦,因为爸爸不考虑妈妈的心情,只会一直线的冲往“让孩子去上学”这个终点目标。
如果爸爸听到妈妈说:“孩子在学校好像发生了这样的事情”,有些爸爸直觉便想“肯定是学校哪里发生问题,所以才会如此,我要直接找校方解决”,接着便冲到学校质问。这样的爸爸本身并不带恶意,可是这种解决方式,只会让事态更恶化。爸爸本着“我是为了太太才去学校说这些话”,虽然自己成了英雄,讨个公道的目标也很明确,但问题却是自己完全纠结在“我得做些什么来搞定这事”上面,而不是去思考如何安抚妈妈并找出症结,然后让孩子返校上课。
可是爸爸并不理解,妈妈所希冀的,并不是单纯的如何解决这件事情。显然更重要的,是理解妈妈的心情,持续说些能抚慰妈妈的话,例如“这件事情,你也真的是够辛苦了”等,但爸爸们就是无法明白。即便如何努力在网络上搜索解决方法,但其实重点完全不是在那里。
父母间的隔阂随着时间不断加剧,孩子青春期之后的逃学问题就会变得更加深刻,这两件事情间有着莫大的关系。这种问题夫妻之间,想要“相互协力”的心意,简直脆弱如薄冰。
长期处于身心不安状态的妈妈,到最后会完全放弃从爸爸那里获得支持,因为已经认定对方根本不会帮忙。当两人关系走入这种状态时,女性往往会做出干脆的决定。例如率先提出离婚要求的往往是女方。即便爸爸以为“只要允诺之后会持续改进,应该就没问题了吧”,但妈妈们此时大都会拒绝。
对妈妈们来说,当跨过那条界线之后,连跟对方呼吸同样的空气都不愿意。有些妈妈甚至会认为,只要有把钱拿回家来,爸爸不回家也无所谓。到这种境地,可以说连对话的空间都消失殆尽了。此时孩子的问题也无可避免的会变得长期化、胶着化。
页:
[1]